查看原文
其他

发疹性传染病与药疹的诊断、鉴别诊断与治疗

感染治疗专辑 离床医学 2023-11-22


好文推荐,点击阅读:

引起重症药源性皮疹的药物分类和皮疹类型

学习笔记:各种各样的皮疹,到底如何判断?

NEJM病例,一波三折入院:发热、背部皮疹、盗汗、关节痛为哪般?

病例学习:发热皮疹,SLE用激素之祸--曲霉病?

病例学习:手脚皮疹致腰痛,金黄色葡萄球菌转移性传播?

看图识病:发热、全身皮疹为哪般?

离床医学:发热+皮疹,一眼洞穿之?南方常见病,北方未见识?


药品不良反应知识100问(2020年)

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

抗MRSA药物(万古霉素、利奈唑胺、以达托霉素)的不良反应

常用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哪些?如何处理?

咯血患者,使用垂体后叶素的不良反应及处理?

PPT培训课件: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应急处置

β-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(2021年版)解读

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(2021年版)



发疹性传染病因被细菌或病毒感染,急性发病,全身皮疹,伴有各系统症状。

患者肯定有用药治疗史,药疹的皮疹与发疹性传染病极其相似,须要进行会诊,共同探讨,进一步确诊。



药物不良反应(adverse drug reaction)全身广泛性发疹(药疹,drugs rash)发病也较急,它可以模拟各种发疹性传染病的皮疹,也可以伴有全身症状。

所以发疹性传染病与药疹须要进行鉴别。


1.发疹性传染病的简介


1.1麻疹(measles)


副粘液病毒(paramyx-oviru8)感染引起。

好发于8个月~7岁的儿童,近年来成人麻疹发病率明显增加。

潜伏期为7~14 d,传播期为出疹前2~4 d至出疹后2~5 d。

患者有高热、上呼吸道感染、流涕、咳嗽、结膜炎。

皮疹先发于耳周、面部、颈部,然后播散到躯干和四肢。

皮疹为散在,红色斑疹,也可以互相融合。

严重者可有瘀斑。

浅表淋巴结肿大,皮疹于出现上感症状后3~5 d出疹,持续4-7 d退疹,具有特征性的体征为Koplik斑,它有确诊意义。

一般多发于春季。


实验室检查:

中性粒细胞减少,从血或咽拭子分泌物中可以分离出病毒。


1.2风疹(mbeua)


本病又名德国麻疹(German measles),由披膜病毒(togavirus)感染引起,潜伏期为14~21 d,传播期从发疹前直至皮疹消退。

患者有发热、不适、头痛、鼻炎等症状。

皮疹从面部、颈部逐渐蔓延到躯干、四肢。

皮疹为细小红色斑疹,比麻疹的皮疹要小一些,也可逐渐融合,而呈猩红热样,发疹第2天皮疹即变小,发疹奇痒无比。

发热后1~2 d发疹,持续1~3 d退疹,伴有耳后和枕后淋巴结肿大。

特征性体征为软腭和腭垂处有针头大红斑或瘀点,称为Forscheimer征。

如果妊娠妇女传染上风疹会传给胎儿而发生先天性风疹综合征。

本病好发于春季。


实验室检查:

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降低,血或咽拭子分泌物中可分离出披膜病毒。


1.3幼儿急疹(exanthema subitum)


本病又名假性风疹(pseudorubella)。

它是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(HHV-6)感染引起,潜伏期为5~15 d,主要侵犯婴儿和学龄前(6个月~3岁)儿童。

发病时有高热(39~40.5℃),可伴有抽搐,持续3-5 d,白细胞减少,淋巴细胞相对增高。

颈部、耳后淋巴结肿大,体温降至正常,突发全身皮疹,为弥漫性斑疹,好发于胸部和腹部,皮疹密集,而面部和四肢皮疹较稀疏。


皮疹持续1-2 d,即消退。

部分幼儿急疹亦可由HHV一7引起。

本病的最大特点是先发热,退热后出皮疹,退疹后,患者自愈。

1.4传染性红斑(erythema infeetiosum)


本病又名第5病(fifth disease)。

本病由细小病毒B19(parvovirus B19)感染引起,潜伏期为5~15 d,为地区性小流行。

患者有低热,偶有关节炎。

皮疹好发于二面颊部,蔓延到前臂、腿和躯干,皮疹呈网状斑疹,面颊部红斑疹尤似苹果颊,也称耳光颊。

二前臂皮疹为密集性网状红斑,呈花边状,轻度淋巴细胞增高,嗜酸性粒细胞升高。

一般病情较轻。


1.5水痘(varicella) 


水痘由水痘-带状疱疹病毒(varicella-zoster virus,VZV)感染引起,潜伏期为14~21 d,从症状出现到大量水疱结痂均有传播性。

本病好发于1~4岁儿童,近10余年也常发生于10~20岁的成年人。

它和麻疹一样,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加,大批农村打工者来到城市,他们在农村时很少发生麻疹、水痘,属免疫薄弱地区人群和免疫空白地区人群。

与儿童相比,成人麻疹、水痘患者的病情更重,病程更长。

患者有中度发热(38℃)、头痛、不适症状,偶有咽痛,皮疹先发于头皮、耳后、颈部,蔓延到躯干和四肢近端。

皮损为散在丘疱疹,水疱周围有红晕,呈亮晶晶的小水疱,中央有脐状凹陷,皮损为先后分批发疹,先为丘疹,后为病毒性水疱,最后为结痂。

因为旧、中、新皮疹同时存在,呈“老少三代”皮疹特点,有时口腔黏膜也可发生病毒性疱疹,上感症状出现后1~2 d即发生水疱,持续10~14 d。

疱液中可以分离VZV,此病毒潜伏在脊索感觉神经根处,成年后再发病即为带状疱疹。

本病最大特点为有脐凹状小水疱。


1.6猩红热(scarlet fever) 


本病由B溶血性链球菌(B hemolytic streptococci)感染引起,潜伏期为3-5 d,在症状开始前24h到2~3周均有传播性,患者有咽痛、高热、头痛、呕吐等症状。

皮疹先发于面部、胸部、腋部,再蔓延到四肢。

皮疹为红色一猩红色,呈大片状潮红,压之可退色,称为Chuhz-Charhon退色反应。

颈部淋巴结肿大,其特征性体征为口周苍白圈和草莓舌。

感染2 d后,全身发疹,经4~10d皮损消退,呈现薄片状大量脱屑。


中性粒细胞增加,咽拭子培养为B溶血性链球菌。

抗链“O”滴度升高。


1.7手足口病(hand-foot-mouth disease) 


本病以柯萨奇病毒A-16(Coxsackie virus A-16)感染引起为主,也可由柯萨奇病毒A一5、9、10感染引进,偶而由柯萨奇病毒A-4、7感染引起,也可由柯萨奇病毒B3感染引起。

近年来也有埃可病毒9、11型或肠道病毒7l型取代柯萨奇病毒而引起感染。

本病为地区小流行,潜伏期为3-5 d,发疹前1~2 d及发疹后有传播性。

患者可有发热、头痛、不适。

先发于口腔,以后发于手掌和足跖,也可发于耳廓及臀部。

在颊黏膜、舌、软腭和齿龈上有圆形、围以红晕的小水疱,中央也有脐状凹陷,容易破溃,而形成口腔溃疡,因疼痛严重影响患儿进食。

手、足部和其他部位也为带有红晕的小水疱,发疹后经过7 d左右水疱吸收消退。


白细胞正常,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增高,从粪便和疱液中可以分离出病毒。

1.8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(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)


本病又名川崎病(Kawasakidisease),病因至今不明。

本病的发病率在我国有急骤增加的趋势。

本病多发于儿童,患者可有39~40℃高热,可持续7~10d(>5d)。

本病为多系统受累,皮疹发于皮肤和黏膜。

掌跖、指趾端有红斑,以后形成膜状脱屑,此征有诊断意义。

手、足有水肿。

指、趾甲有横行沟或白甲,皮损为多形性,可分为麻疹样、猩红热样、水痘样、多形红斑样,好发于躯干或四肢,同时伴有非化脓性眼结膜炎、口腔黏膜潮红、充血、口唇发红或有草莓舌,肛门处也可发生红斑、水疱而形成溃疡。

急性颈部淋巴结肿大。

本病特点是可以侵犯心血管系统、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,为结节性动脉周围炎,尿常规有蛋白,血液粒细胞增加,血小板明显增高,骨髓巨核细胞增生,它们可以引起血栓的形成,因病情严重而导致死亡。

本病另一特点是用抗生素治疗无效。


2.药物不良反应一药疹


药疹的定义是指药物按常规剂量及正确给药途径应用于疾病的预防、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预期疗效以外或有害的反应。

药疹的发生率很高,据法国一项对20~67岁成人进行的大样本调查发现,有14.7%患者对一种或数种药物有明确的全身药物不良反应。

在内科和外科病房调查住院患者中,致命性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.1%、0.01%。

药物不良反应按时间来分可分为速发反应(用药后即刻发生不良反应)、加速反应(用药后3 d内发生不良反应)和迟发性反应(用药3 d后发生不良反应)。



药物不良反应是全身性、多系统反应,可发生于呼吸系统、心血管系统、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等。

皮肤是皮肤一免疫一系统(SIS),而皮肤及皮肤附属器系统因体表面积大,成为主要的靶部位,发病率高,最早发疹,易于发现,而且种类繁多。



皮疹可以表现为光敏性皮炎、血清病样反应、麻疹样发疹(图1、图2)、猩红热样发疹(图3)、荨麻疹(图4)和血管性水肿(图5)、固定性药疹(图6)、多形红斑样或重症多形红斑样、结节性红斑样、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样、剥脱性皮炎(图7、图8)、湿疹样、扁平苔藓样、玫瑰糠疹样、水疱一大疱样、痤疮样、色素沉着、紫癜样、阿夫他口炎样以及最新提出来的一型为急性泛发性发疹j生脓疱病(AGEP)等。


2.1药物不良反应与发疹性传染病鉴别诊断


2.1.1



2.1.2致敏性药物的确定

患者住院后一般不会用一种药,而是用数种,或10多种药一起治疗。

主治医生经常要求会诊医生指出哪一种药是致敏药物,因为治疗尚需要这些药,不能停;停了对治疗主病有影响,不停致敏药病情会加重。

确定致敏药物至今尚无确切的、可靠的实验室方法,皮肤科医生采用排除法来提出致敏药物的可能性:



2.2客观实验室手段


确定致敏药物方法严格地讲至今尚无确切、可靠的确定致敏药物的方法。

临床试验方法:

①诱发试验。考虑到某一种药致敏性可能性最大,让患者再用一次,出现新皮疹或病情加重即可确诊。这种方法是违反医学道德的,决不能采用。

皮肤试验,包括划痕试验、斑贴试验和皮内注射试验。前二者可以考虑试用,其结果有参考价值。

但皮内注射试验不可试用,因为违反医学伦理道德,是不允许的。

例如,患者对青霉素过敏,若对患者作青霉素皮内试验会诱发青霉素过敏性休克而致命。

至于实验室试验方法,如血球凝聚抗体滴度测定、嗜碱细胞脱颗粒试验、特异性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等等,只是在实验阶段,还不能用于临床。


3.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与治疗


3.1加强预防工作要问清患者既往药物过敏史,医生开药时尽可能开安全陛好、药物不良反应少的药。

3.2病历记录为防止患者误用药物再致敏,应在病历首页上醒目的地方注明患者对X X药物过敏。

3.3根据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轻重予以治疗 

患者病情较轻,外用止痒炉甘石洗剂,0.2%氢化考的松霜即可;

患者病情稍重,痒感稍重,可开抗组胺药,维生素C或钙片治疗;

患者病情严重可口服或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治疗。

令患者尽量多饮水,促进致敏药物从体内排出。

来源:虞瑞尧.发疹性传染病与药疹的诊断、鉴别诊断与治疗[J].传染病信息,2007(01):23-26.


视频:连城诀:双枪花铁干当了武林盟主,没想到狄云和水姑娘过来搅局


一个临床实用型的读书笔记基地!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